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地下水质监测的技术规范

地下水质监测的技术规范

更新时间:2025-10-27点击次数:22

地下水质监测的技术规范主要依据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》(HJ 164-2020),该标准对地下水质监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。以下是其主要内容:

适用范围:适用于区域层面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、污染源及周边等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的长期监测,其他形式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可参照执行。

监测点布设:监测点应总体上能反映监测区域内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,且不宜变动。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,沿地下水流向为主与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相结合布设监测点;存在多个含水层时,监测井应为层位明确的分层监测井。

环境监测井建设与管理:需明确井位选择、井身结构、井管材质等内容,同时要对监测井进行标识,便于后续的识别和管理。监测井的建设应符合相关规范,如 DZ/T0270《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》。

监测采样:采样前要检查采样设备是否清洁、完好。应选择在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小的时段进行采样,采用深层地下水采样器或潜水泵等合适的采样方法,根据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的要求采集足够的样品量。

样品保存与运输、交接与贮存:样品保存应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,对样品进行冷藏或添加保存剂等处理,使用清洁、未受污染且合适材质的容器盛放样品。在运输过程中,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、污染和变质。交接与贮存也需遵循相应的程序和要求。

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:监测项目包括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,必测项目有 pH、氨氮、硝酸盐、亚硝酸盐等常规水质指标以及砷、汞、铬(六价)等重金属指标;选测项目根据地下水污染源特点及区域环境特征确定。分析方法应参照相关标准执行,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。

监测数据处理: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,检查其完整性、准确性和可靠性,然后进行整理、计算和统计,得出各项指标的均值、最大值、最小值等,并将监测数据与相关标准、历史数据进行对比,分析地下水质量变化趋势。

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:包括人员培训,确保监测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;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定、校准;在采样过程中同步采集平行样进行分析,检验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;进行加标回收实验,检验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。

资料整编: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,并编制相应的监测报告,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、监测点布设、监测项目及方法、监测结果与分析、地下水质量评价与建议等内容。